2009年4月6日 星期一

澳大利亞的文化

文化
澳大利亞受其地理位置影響,很容易被誤解成文化沙漠,但澳大利亞的現代文化其實對世界文化格局和主流文化貢獻很多。澳大利亞目前的主流文化崛起自1960年代,其各類的藝術、文學、音樂、電影等文化與世界主流文化接軌,並和原住民文化交融,在一些領域形成了屬於自己的澳大利亞文化。

澳大利亞主流文化源自英國文化,但在 1940 年代前,遠離歐美大陸而在文化方面顯得異常孤立。但戰後隨著美國興起和 1960 年代後新一代移民的成長,帶給澳大利亞一股轉向以美英為主的多元文化熱潮,使澳大利亞逐漸成為世界主流文化的輸出國之一。澳大利亞也在電影、文學、流行音樂和藝術取得巨大成功,出現多位世界級大師,貢獻於世界文化藝術。

今日澳大利亞的新興文化仍影響著世界。但 1980 年代起,許多澳大利亞新生代崇尚以好萊塢電影為主的美國文化,原有的英國文化則被視為傳統文化了。


文學
1973年,澳大利亞政府成立藝術理事會文學委員會,文學開始大力發展,在國際上已具有一定成就,本土文學創作則受國際矚目。例如早期馬庫斯·克拉克于1874年創作《無期徒刑》。19世紀晚期,澳大利亞的叢林詩人為尋求更多自己的「澳大利亞化」歸屬感,而與英國傳統文化決裂。小說自20世紀1920年代起,在世界文學界中越發重要,澳大利亞亦如此。此一階段的優秀澳大利亞文學作品有《庫納爾杜》、《卡布里康尼亞》和《可憐的傢伙,我的故鄉》。


托馬斯·肯尼利創作的《辛德勒方舟》封面派屈克·懷特是澳大利亞文學巨匠之一,1973年他以《風暴之眼》(The Eye of the Storm)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澳大利亞人首獲此獎者。當今澳大利亞文學巨匠是來自西澳大利亞州的蒂姆·溫頓(Tim Winton)、彼得·凱里(Peter Carey)與布賴斯·考特尼(Bryce Countenay),他們主要作品包括:《雲街》、《乘客》、《塵土音樂》、《奧斯卡和陸辛達》、《凱利幫的真實故事》、《一個人的權勢》、《愚人節》、《托摩和霍克》、《傑西卡》。

托馬斯·肯尼利是近代澳大利亞為世界文壇貢獻的最優秀文學作家之一。他曾是牧師,主要作品有《雲雀和英雄》、《鐵匠吉米的贊歌》、《辛德勒方舟》。其大部分作品都已拍成電影,包括著名的《辛德勒的名單》(1993年),導演是好萊塢的史蒂芬•斯皮爾伯格。澳大利亞其他著名作家還有墨累·貝爾、大衛·馬洛夫、科林·麥卡洛等。


藝術
澳大利亞的繪畫和建築風格很不同於其他大洲。1850年代,澳大利亞不少畫家放棄原有歐洲畫派中心的創作思想,因為它無法充分呈現出澳大利亞景色的特殊風格。這時期的代表畫家有ST·吉爾、湯姆·羅伯茨。1920年代和1930年代,澳大利亞藝術領域維持既有固執而保守的風格,鮮少展開印象主義、立體主義等方面的革命。社會現實派畫家則以諾伊爾·庫尼漢、喬西·伯格納為首,刻畫新移民和勞動階層的痛苦生活,成為1950年代澳大利亞藝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澳大利亞知名藝術家另還有艾爾伯特·納馬特吉拉、西德尼·諾蘭、唐納德·弗蘭德、拉塞爾·德賴斯等。

今日澳大利亞的藝術公認為世上最具活力國家之一,豐富多彩,具有獨特性。當代著名設計師肯·多恩、布雷特·懷特利等人,將澳大利亞藝術推向世界領域,並取得國際地位。習慣戴貝雷帽的澳大利亞當代藝術大師羅爾夫·哈里斯(Rolf Harris)乃代表性人物。2005年,英國女皇伊麗莎白二世欽點他為八十歲誕辰慶典畫像。


雪梨歌劇院澳大利亞淘金熱在 1840 年代展開,澳大利亞建築風格同時趨向華麗典雅。澳大利亞基本是著重遺產保護的。現今的重要建築,如始建於1893年的雪梨維多利亞女王大廈、坎培拉國家美術館、墨爾本維多利亞藝術中心,雪梨歌劇院(丹麥建築師烏特松設計,澳大利亞建築師彼得·霍爾完成)等。首都坎培拉乃預定規劃、以祥和四方為尚的人造城市,在當時被視為建築師的「操練場」。

澳大利亞城市的居民建築通常是成片的低矮小樓,帶有花園,每棟約佔地 1/4 英畝,大於許多西歐國家、略小於美國。有些建築則保留原始建材的特色,如將磚、木頭裸露在外,具有墾殖時代的感覺。澳大利亞氣候適合全盤引進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地中海和亞洲熱帶地區的建築風格。澳大利亞建築業很注重節能環保,法律嚴格規定了許多建材用料的標準。


音樂

表演中的澳大利亞著名搖滾樂隊AC/DC樂隊澳大利亞有多位世界級歌劇演員,著名歌唱家包括1880年代的女高音戴姆·內利(Dame Nellie)和1950年代至1980年代的瓊·薩瑟蘭(Dame Jone Sutherland)。著名男中音如約翰·布朗利(John Bvrownlee)和彼得·道森(Peter Dawson)。歌劇創作以瑪格麗特·薩瑟蘭最傑出,她創作許多經典的音樂曲目。帕西·格蘭傑創作的歌劇《鄉村花園》(1907年),聞名世界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著名指揮大師理察·波寧是澳大利亞最具代表性的音樂人之一,多次為帕瓦羅蒂和世界知名芭蕾舞劇團錄製唱片。此外,鋼琴大師艾琳·喬伊恩和古典吉他手約翰·威廉斯亦為世界知名的澳大利亞音樂家。

澳大利亞流行音樂有眾多的國際知名樂隊,如比吉斯(Bee Gees)結合抒情和搖滾發揮到極致,創作多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廣受全世界歡迎。同期的還有輕鬆節拍、電波鳥人樂隊、You Am I 樂隊、新浪潮、工作的人們、狼母、午夜的油、小河樂隊、AC/DC樂隊、猶豫的哀傷、再一個比約恩(Björn Again)、空氣補給樂隊和野人花園。重量級的流行樂歌手則有凱莉米洛、奧利維亞•紐頓•強。


電影
主條目:澳大利亞電影
澳大利亞電影在全球具有影響力。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澳大利亞即開始製作電影,其中不乏優秀的作品。二戰後的澳大利亞電影業處於停頓狀態。直至1970年代,工黨領袖惠特蘭為首的執政黨政府設立澳大利亞電影發展公司,後更改名為澳大利亞電影委員會(AFC)。電影委員會設立了政府自己的電影製片機構澳大利亞電影局,拍攝大量的電影,成為澳大利亞史上第一輪的電影製作熱。報紙專欄作家和廣告業巨頭菲利普•亞當斯是當時積極參與電影熱的名人之一。

至今,澳大利亞製片人和導演以其獨特風格為自己在全球電影業贏得了無可爭辯的地位,且有力影響了好萊塢。澳大利亞旅美電影人在好萊塢因此被稱為「桉樹葉幫」,包括現今活躍于好萊塢的多位製片人、導演和演員。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