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大利亞位於南半球、東半球,介於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擁有澳大利亞大陸和塔斯曼尼亞等島嶼。澳大利亞四面環海,東南隔塔斯曼海與紐西蘭為鄰,北部隔帝汶海和托雷斯海峽與東帝汶、印度尼西亞和巴布亞新幾內亞相望。
澳大利亞佔有大洋洲絕大部分陸地,總面積 769.2 萬平方公里,其 70% 為沙漠和半沙漠。澳大利亞四面環海,海岸線長達 36,735 公里。全澳可分成東部山地、中部平原和西部高原三區。全境平均海拔 300 公尺,超過 1,000 公尺的山地面積低於 1%,低於 500 公尺者達 87%,乃地表起伏最和緩的大陸。
最高峰科修斯科山海拔 2,230 公尺,最長的墨內河有 2,520 公里。中部的埃爾湖是最低點,湖面低於海平面 12 公尺。東部沿海的大堡礁是全球最大的珊瑚礁。氣候上北部屬熱帶,部份屬亞熱帶,少部分屬溫帶。年均溫北部為 27℃,南部 14℃。內陸乾旱少雨,年降水量不足 200 毫米,東部山區 500~1,200 毫米。
澳大利亞是全球最乾燥的大陸,飲用水主要是自然降水,並依賴大壩蓄水供水。政府嚴禁使用地下水,因為地下水資源一旦開採,很難恢復。2006年起,聖嬰現象影響擴大,導致降雨大幅減少,各大城市普遍缺水,紛紛頒布多項限制用水的法令,以節水渡過乾旱。
澳大利亞大部分是半乾旱或荒漠地帶,但生態環境極為豐富,包括從高地的石南荒原到熱帶的雨林,為全球 17 個超級生物多樣性國家之一。澳大利亞許多生物是當地獨有,原因是澳大利亞大陸較古老、地理上長期孤立,和氣候極端多變。其 被子植物約 85%、哺乳類動物約 84%、鳥類超過 45%,和近岸溫帶魚類約 89% 是特有種。澳大利亞許多生態區,和區內的生物已被人類活動和外來物種所威脅。聯邦《1999年環境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育法案》是保護瀕危物種的根本法律。基於「生物多樣性行動計劃」,設立了許多[[澳大利 亞受保護地區受保護地區]]以保育獨特的生態系統;64 個濕地根據《濕地公約》而登記;另有 16 個世界遺產。「環境可持續指數」公佈於 2005 年,澳大利亞在 2006 年排名全球第 13。
澳大利亞多數木本植物是常綠的,且很能適應火災和乾旱,例如桉樹和金合歡。但近十年來,由於乾旱惡化,東岸地區屢次傳出森林大火;2009年,由於縱火案,東岸地區的森林和部分民宅受到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火災侵襲。澳大利亞的莢果品種眾多且本地特有,它們能與根瘤菌和菌根真菌共生,因此較適應較貧瘠的土壤。澳大利亞出名的動物有單孔目(如鴨嘴獸和針鼴)、有袋類(如袋鼠、樹熊和袋熊)、灣鱷和淡水鱷、鴯鶓和笑翠鳥等鳥類。澳大利亞的毒蛇數量在世界之最。
澳大利亞野犬約引進於公元前 3,000年,當時澳大利亞原住民與南島人貿易。人類最初定居後,許多動植物品種很快絕種,包括一些大型動物;歐洲殖民開始後,更多物種步向滅絕,包括袋狼。
澳大利亞佔有大洋洲絕大部分陸地,總面積 769.2 萬平方公里,其 70% 為沙漠和半沙漠。澳大利亞四面環海,海岸線長達 36,735 公里。全澳可分成東部山地、中部平原和西部高原三區。全境平均海拔 300 公尺,超過 1,000 公尺的山地面積低於 1%,低於 500 公尺者達 87%,乃地表起伏最和緩的大陸。
最高峰科修斯科山海拔 2,230 公尺,最長的墨內河有 2,520 公里。中部的埃爾湖是最低點,湖面低於海平面 12 公尺。東部沿海的大堡礁是全球最大的珊瑚礁。氣候上北部屬熱帶,部份屬亞熱帶,少部分屬溫帶。年均溫北部為 27℃,南部 14℃。內陸乾旱少雨,年降水量不足 200 毫米,東部山區 500~1,200 毫米。
澳大利亞是全球最乾燥的大陸,飲用水主要是自然降水,並依賴大壩蓄水供水。政府嚴禁使用地下水,因為地下水資源一旦開採,很難恢復。2006年起,聖嬰現象影響擴大,導致降雨大幅減少,各大城市普遍缺水,紛紛頒布多項限制用水的法令,以節水渡過乾旱。
澳大利亞大部分是半乾旱或荒漠地帶,但生態環境極為豐富,包括從高地的石南荒原到熱帶的雨林,為全球 17 個超級生物多樣性國家之一。澳大利亞許多生物是當地獨有,原因是澳大利亞大陸較古老、地理上長期孤立,和氣候極端多變。其 被子植物約 85%、哺乳類動物約 84%、鳥類超過 45%,和近岸溫帶魚類約 89% 是特有種。澳大利亞許多生態區,和區內的生物已被人類活動和外來物種所威脅。聯邦《1999年環境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育法案》是保護瀕危物種的根本法律。基於「生物多樣性行動計劃」,設立了許多[[澳大利 亞受保護地區受保護地區]]以保育獨特的生態系統;64 個濕地根據《濕地公約》而登記;另有 16 個世界遺產。「環境可持續指數」公佈於 2005 年,澳大利亞在 2006 年排名全球第 13。
澳大利亞多數木本植物是常綠的,且很能適應火災和乾旱,例如桉樹和金合歡。但近十年來,由於乾旱惡化,東岸地區屢次傳出森林大火;2009年,由於縱火案,東岸地區的森林和部分民宅受到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火災侵襲。澳大利亞的莢果品種眾多且本地特有,它們能與根瘤菌和菌根真菌共生,因此較適應較貧瘠的土壤。澳大利亞出名的動物有單孔目(如鴨嘴獸和針鼴)、有袋類(如袋鼠、樹熊和袋熊)、灣鱷和淡水鱷、鴯鶓和笑翠鳥等鳥類。澳大利亞的毒蛇數量在世界之最。
澳大利亞野犬約引進於公元前 3,000年,當時澳大利亞原住民與南島人貿易。人類最初定居後,許多動植物品種很快絕種,包括一些大型動物;歐洲殖民開始後,更多物種步向滅絕,包括袋狼。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